高平陵之变是三国时期的一次举足轻重的政变,它造成的影响丝毫不弱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原因就是它标志着曹魏政权正式落入司马氏之手。在事变发生的时候,司马懿是虽说隐忍四十年,但其实也算得上是一个孤注一掷的举动,因为当时的天子还在曹爽手中,曹爽是有机会也有实力与司马懿进行博弈。而且当时有个人为曹爽出了一条妙计,本来是可以反杀司马懿的局面,奈何曹爽听不进去,发生了什么呢?
桓范,是曹魏重臣,是一名颇有资历的老臣。早在曹操时期,他就在丞相府作羽林左监。除了从政之外,他还是一名文学家和画家,曾经于王象共撰《皇览》。曹叡死后朝政主要有曹爽把持,他做大司农深得深得曹爽信任,经常为曹爽出谋划策。司马懿曾经称之为曹爽身边的"智囊"。能得到政治对手司马懿这么高的评价,桓范必然是一位极有能力的人。可惜曹爽是个酒囊饭袋,根本听不进桓范的建议。
(资料图片)
曹芳继位后,朝中大臣都以曹爽马首是瞻,但是曹爽本没有什么远见才能。当时同被曹叡托孤的除了曹爽,另一个就是司马懿,曹爽虽说没什么能力,但是他对司马懿也是十分忌惮。司马懿也深知这一点,他善于隐藏自己。鹰视狼顾的司马懿先是接受了无实权的太傅官职,又把自己表现的谨小慎微,一来二去曹爽就被这种假象所迷惑。
据说高平陵政变之时,曹爽之所以带着小皇帝曹芳去祭祖,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祖宗保佑司马懿快点死,真是不知道让人该说什么好。
然而封建迷信是根本不可靠的,就在曹爽带着皇帝外出的时候,司马懿就挟持太后下达诏书。不仅控制了京城,还把曹爽定义为了乱臣贼子。他在给曹芳的诏书中说曹爽败坏制度,飞扬跋扈,在朝中的权力甚至超越了皇帝,以至于天下动荡不安,朝中人心惶惶。
虽说这套说词着司马懿夸张的成分在里边,但是也并非全无道理。鼠目寸光的曹爽在此之前足够是一手遮天,而且还目中无人好大喜功,导致许多臣子都是敢怒不敢言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,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背后几乎站的是满朝臣子。
司马懿的诏书到达,曹爽是真的慌了神,但是还远远没有到达绝境。此时桓范就连夜出城找到曹爽,给迷茫无措的曹爽提出了足以逆转局势的建议。桓范建议曹爽立马带着魏帝曹芳去许昌,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天下勤王。
虽说司马懿占据着京城,但是许昌的武器库同样可以武装军队。并且大司马的印章还在桓范身上,粮食也可以签发征调。足够曹爽夺回京城。可以说桓范为曹爽谋划好了一切,就只待曹爽实施。
可是目光短浅的曹爽此时早被吓破了胆,他哪里还有勇气去和司马懿一决雌雄。桓范百般劝阻,曹爽就是一言不发,从一更坐到了五更,最后把刀扔在地上说:"即使投降,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"。此时桓范只能悲痛的哭泣,他已经知道曹爽的胸无大志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后果。只能仰天长叹:"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,却生下你们这却猪狗不如的兄弟!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!"
果然不出桓范所料,曹爽妄想着免去官职作富贵人家的愿望也没能实现。他很快就和桓范一起被逮捕入狱,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诛灭三族。此时事件过后,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被连根拔起,据说被曹爽牵连的有着5000余人。司马懿把朝中的各个职位都换上了自己的亲信之人,从此彻底把控了曹魏政权。
说曹爽是酒囊饭袋倒是真没有冤枉他,在生死存亡的时刻还优柔寡断。他一是担心自己在洛阳的家人会受到残害,二是觉得自己如果挟持天子去许昌岂不是真的成了乱臣贼子,所以才拒绝了桓范的建议。这种一根筋的想法也难怪他会失败,要知道他手中是天子,谁会不听天子的话反而去相信司马懿呢,当时的曹操就是靠的这个才执天下牛耳。由此可见曹爽的失败并非没有原因,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妄想着保全自己富贵一生,这本身就是一种天真。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热讯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